在剛剛閉幕的第23屆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上,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博士受邀發表了“如何讓人工智能創造價值”的主題演講。在演講中,基于國家運營和未來展望的雙重視角,李開復解讀了人工智能對中國與相關國家共建“一帶一路”數字絲綢之路的啟示。
李開復赴圣彼得堡發表演講之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6月5日在莫斯科采訪了他;發表演講之后,他也在多個場合向媒體進一步闡述了他對于如何擁抱和利用人工智能的思路和設想。
李開復重申了“人工智能是新時代的‘電力’”的觀點。他說,人工智能技術正以顛覆性的力量改變著現實世界,它會像電力一樣去賦能驅動各個行業領域應用和設備的高速發展,且普及速度會越來越快。
李開復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重點提及了隱私安全、就業機會和財富不平等三大核心爭論話題。
在隱私安全話題上,他提出了“滑塊”的概念,即人工智能技術可以用來打造個人專屬隱私助理,每個人在安全保護問題上可以擁有更多的選擇權和便利性,從而嘗試用同態加密等應用技術來解決技術帶來的挑戰。
有關人工智能可能帶來工作崗位流失的問題,他認為,新技術可以“逼著人類提升自己”。一些簡單的重復性工作崗位的流失并不足惜,何況新科技的應用在帶來“崗位流失”挑戰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新的工作機會。李開復說:“基于失業率考慮而不去擁抱技術,是一個很不明智的做法。”
談及財富不平等時,李開復表示,中國和美國未來將成為兩大人工智能“超級大國”,中國將肩負更多責任,幫助世界其他技術基礎不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共同發展。中國強大底氣的背后,離不開產業與政策并行的中國特色創新模式的引擎支撐。國務院2017年頒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已明確了人工智能發展到2030年的階段性戰略目標。
李開復表示,以往在談到“一帶一路”時,主要談的還是基礎設施建設、設施聯通;如果再往上走的話,包括“云”,包括數據儲存和應用,包括人工智能。如果我們能用國內的技術幫“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做點什么事情,善莫大焉。
李開復建議,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們不妨在“硬件+服務端”的角度之外,更多地擴大到“服務端+終端”,然后變成App加上用戶數據和人工智能,這是未來數字化經濟時代不可或缺的。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的國家有技術沒市場,有的國家有市場沒技術,也有的國家技術和市場都比較欠缺,如果相關國家在中國成功經驗幫助之下進行整合性的規劃和發展,建構“一帶一路”數字化絲綢之路,或許是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新亮點,也是新的增長點。